6666666
万向娱乐
免费电话:6666666
专家热线:13922129159
(微信同号)
固定电话:020-89883566
电子邮箱:[email protected]
总部地址:香港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68号(广交会)中洲中心北塔20楼
7月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对下半年的政策走向以及工作目标敲定了主要的基调。其中,“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”的战略部署成为了亮点之一,“内循环”这个词一时成为了热点。
"内循环"=闭关锁国?
经济的发展,是一个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的循环过程。简单来说,一批货品,在工厂中生产出来,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分配后,作为商品的一部分通过多样的渠道流通到市场,市场上的消费者会对这些进行购买,资金不断回笼,进行再生产,循环往复。在这里,通过渠道流通到消费者手里是整个循环系统中的关键所在。
那么,这些货品是流通到哪里去了呢?
1. 国内终端消费者进行了购买,用于日常吃喝玩乐,这就是消费;
2. 国内生产端企业进行了购买,用于扩大再生产,这就是投资;
3. 国外消费者或者企业进行了购买,这就是出口;
消费、投资、出口共同构成了拉动GDP的三驾马车。
由此可以看出,对于一个国家来讲,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两个循环的过程,一个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"内循环",另一个是以国际市场为主的"外循环"。
经济内循环就是在国内实现贸易的全产业链循环,将原本重心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循环逐步过渡到省与省,市与市之间进行经济循环,即逐步实现出口转内销,自己制作自己消费的一个过程。
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又回到了闭关锁国的阶段了呢?
首先,让我们重新解读一下政策,“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”,看见了么,国家从来没有放弃"外循环",是变为“国内大循环为主体”,即由“外循环”为主变为“内循环”为主,双循环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。
我们再看一组数据,改革开放以后,我国外贸依存度呈不断增长的趋势。2000年,外贸依存度接近40%,2003年突破50%,2005年超过60%,60%以上的依存度一直持续到2008年。而2019年,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仅仅为31.8%,与90年代末的水平相当。与此相对应的,最终消费对于GDP的贡献率则达到了57.8%,我国已经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变为了内需拉动型经济。
接下来,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,
2015-201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
2014-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及增长情况
2019年我国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约为30733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41.1万亿元,也就是说,国内的消费市场规模基本上达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x 14亿。按照这个发展速度,大概10年左右的时间,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便可达到约50000元,届时,我国将拥有大约70万亿的消费市场,这个消费市场近似于10万亿美元。而2019年,美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约为6万亿美元。2019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接近美国;10年后,中国不但会以"内循环”为主,更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。从产业体系上来说,中国又是目前工业体系,即供给侧体系最完整的国家,有着独步天下的生产能力。所以中国不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,还会成为最大的生产国。即使没有疫情的冲击,国际环境的变化,中国也正在走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路上。
疫情的肆虐与国际营商环境的恶化,使2020年的外需出现了急剧的下滑,倒逼我们加速了“国内大循环”的进程。
其实“内循环”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,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,“内循环”为主体的新经济模式就开始有所显现。
2008年以前,中国经济还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,那个时候以苏州、东莞为主的加工城市,通过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吸引境外机构投资办厂,依照国外的市场需求生产符合其标准的商品,并远销海外。但2008年次贷危机重创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,中国出口企业订单数量极具减少,很多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破产,产能严重过剩。2008年,外贸对于GDP的贡献率从之前的10%极具下降到2.7%,2009年更是下降到了-42.9%。那一年,出现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民工返乡潮,经济危机出现了演变为社会问题的风险。为了刺激经济正常的发展,维护社会的稳定,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,准备了一系列的基建工程计划,“四万亿”政策应运而生。届时,“外循环+内循环”的双轮驱动模式变为内部投资促进经济的单轮内循环。而加强“内循环”的方式,弥补了当年“外循环"的纰漏,保证了经济的持续运转。所以,从2009年开始,我国经济就已经开始了逐步进入"内循环"为主的模式了。
事实上,自金融危机以来,国外的经济形势一直不容乐观。先是2013年爆发欧债危机,其后是2015年的新兴市场金融危机,导致国际经济环境一直恶化,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。2009年、2015年和2016年,我国的出口增长率都出现了负数,2019年也仅仅是0.51%。因此,通过外贸,早已无法帮助我国消耗过剩产能。
由此得出,“内循环”的提出,其实和川总不友好的策略没有太大关系,倒是疫情,却是逼迫了“内循环”的加速形成,而“内循环”出现的根源,则是国内的消费需求。
综上所述,我国2008年前是出口带动性的经济特征,由于国外产能的不足及市场制度的完善,致使外向型企业只要生产出符合当地标准的产品,就会有很广的销路。2008年过后,为了去库存去产能,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将重点逐步由国际转向国内,出口转内销初见端倪,符合国际标准的商品越来越多地涌向国内市场,为国内消费者带来了消费升级,国内的商品元素逐渐丰富了起来,质量也逐渐提升了起来。这里,一方面是对于高质多样产品的旺盛需求,另一方面,是面对产能消化的困境,两者一拍即合,再加上政府多年来对于市场资源的流动和配置,“内循环”逐渐成型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内循环的到来其实是一种必然。
而目前,相对于国外的消费疲软,国内仍然有旺盛的消费需求。再加上中国是最先从疫情中恢复的国家,中国市场更是受到了广大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关注,从而进一步倒逼内循环体系的加速形成。而“内循环”,会进一步倒逼国内市场的加速规范化。所以,“内循环”并不是闭关锁国,而是作为世界市场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的中国市场的一次消费升级。
事实上,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没有停止,而是由过去的三来一补、招商引资的形式逐步转变为完善市场竞争,让世界可以共同利用作为世界市场一部分的中国市场的形式。即使是在疫情和贸易战期间,我国依然对外资金融放宽了限制,依然举办了云上广交会。
那么,为什么在这个时期我们突然又开始强调“内循环”呢?小睿认为,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。一方面,以川总为首的一部分西方居心叵测者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围追堵截,修昔底德陷阱再次出现,通过“内循环”的提出,可以向居心叵测者展示我国的经济实力,起到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;另一方面,作为最先从疫情中恢复的全球大国,通过内循环战略的提出,向世界各国昭示,中国依然并将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投资热土。作为拥有庞大市场和完整产业供应链的中国,不会像“广场协议”中的日本一样,任由美国宰割,毕竟“中国制造”已经遍布全球,想短期内拔除中国工业品的全球影响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内循环的发展趋势
承上所述,投资、消费、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。现当下,出口不畅,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局势下,眼光自然放到了投资与消费,这两个内循环的主力军上面。
事实上,2008年的4万亿计划,也是将目标着重于投资之上的。由此开启了房地产投资的热潮。
接下来,我们来看一组数据。由于产能过剩,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于2011年开始下滑,到2012年已经不足20%,2015年6月以后就再也没有超过10%,2019年底,仅仅是3.1%;基础建设方面,由于2015年开始,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降速,大中型城市的基建已经比较完善,使得基建拉动投资的空间进一步压缩,而作为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,则由于之前的呆账坏账导致债台积累,很难再进行大规模的融资,于是,2017年基础投资建设开始严重下滑,2018年跌破10%,2019年则下滑到3.8%;房地产方面,到2013年为止,增速都维持在20%以上,但从2014年开始,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急剧下降,到2019年底,基本维持在9.1%。作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源头:制造业投资、基建投资、房地产投资,都呈现出摇摇欲坠的状态。
在外贸和投资都遇到瓶颈的大环境下,消费便成了内循环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了。承上所述,中国国内是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的,但问题在于消费信心的不足。
以上是我国消费者在各方面的消费支出,食品烟酒占了绝大部分,大约占了总部分的28.2%,而美国在这方面的比例差不多在10%左右,我国在这面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。经济学上,把食品烟酒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称为恩格尔系数,恩格尔系数越低,国家越发达。而在食品烟酒之后,居于次位的则是居住,这里包含了租房和还贷的费用。其实,光从消费结构上来看,我国的消费力是足够的,但为什么效果不那么显著呢?原因是没有消费信心,即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,导致我国成为了一个高储蓄、低消费的国家。而这种消费信心的不足则是由于国内高房价、高医疗成本、高教育成本所引起的,因此,为了降低这种消费信心不足的影响,相信“房住不炒”将会作为一个持久的政策继续下去,从而通过抑制高房价,来增加消费信心;医疗方面,叠加本次新冠疫情的影响,政府对于基础医疗建设会投入更多的资金,从而降低高医疗成本,释放我国的消费潜力。而且,伴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长大,赡养老人的焦虑也会逐渐凸显,从而进一步抑制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,由此,对于老人赡养的问题,相信也会成为政府接下来工作的重心。
说完消费信心,我们来说说消费结构。
从纵向来看,我国贫富差距虽依旧明显,但差距正在逐渐缩小。2016年,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.36万元,贫困地区为0.85万元,城乡比约3.96;2019年,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.24万元,贫困地区为1.16万元,城乡比约3.65;伴随着“内循环”政策的提出,相信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很有可能出台加速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政策,使农村消费力得到更快的释放,因此,布局农村市场将是未来重点。
从横向来看,我们会迎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。正如2008年经济危机出口转内销一样,本次的“内循环”会引发第二次的出口转内销的热潮。与上次不同的是,经过多年发展,中国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已与2008年不可同日而语,新一轮出口转内销的潮流会再一次提高中国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,加剧市场的竞争,从而倒逼供给侧进行转型升级,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高标准的产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,从而淘汰一部分质量不达标的产品,优质国货将逐渐占领市场,同时,中国品牌,特别是中国高端品牌将会不断涌现。
说完消费,我们再说说接下来可能出现市场契机的产业。
1、新基建相关产业
包含5G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在内的新基建一直是各方角逐的重点。因为它代表了下一个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调调。全产业“上云”会带来全世界效率的整体提高,哪怕只是提升了1%,在未来15年里,预计全球范围内也可以节省约3000亿美元;另一方面,作为投资重点的一环,新基建的投资会带来国内巨大的岗位需求,为内循环保驾护航。由于关于新基建的投资研究很多,本文就不再赘述。
2、汽车产业
我们来看一组数据,2019年,每千人汽车的拥有量:美国837;德国589;日本591;马来西亚433;中国173。可以说,中国的汽车产业仍有发展的空间。而由于我国有诸多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,导致了庞大的汽车消费需求被压制了下来。如果放开汽车消费,一方面会加速促动汽车的消费,进而带动汽车产业链的整体发展;另一方面,会倒逼城市改造基础设施,扩建更多的立体车库,从而拉动投资,增加就业,促进“内循环”。
内循环下的企业经营
首先,我们的观念要改变,把中国市场不能简单看为中国市场,而要看成全球市场的一部分。
虽然因为各种原因,逆全球化的态势愈演愈烈,但是全球化依旧是大势所趋,不可逆转。更重要的是,在中国“入世”后,中国已经完全融入了全球化,成为了全球市场不可分割,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。因此,在看待中国市场的时候切记不可将中国市场简单的看为母国市场,而是要看作全球化分支市场来进行运营。具体说来,在分析中国市场的时候要客观的遵循文化、管理、地理、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去进行市场化的运营。同样的,也应该像对外国消费者一样给予中国消费者应有的服务,不要忘了,中国消费者对于产品服务质量的要求,已经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。
其次,回归企业本质,不断革新技术,以最小的成本向市场提供质量最优、最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。虽然企业各不相同,但能够生存下来就一定存在着企业核心竞争力,伴随着竞争的激烈,专业化分工的发展,这样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生存下来的王道,因此一定要恪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并不断向深发展。同时,还应积极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新型的科技相结合,不断降低成本,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。
最后,一定要有信心,困难总会过去,未来一定充满光明。
上一篇:企业成功运行六西格玛的几个要点
下一篇:企业目标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
关注万向注册官方微信,获取更多企业管理实战经验
预约专家上门诊断服务
万向娱乐官方视频号
金涛说管理视频号
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 站点地图